1.一桩难得的判决:判警察输了
我读到了传奇法官勒尼德·汉德写的一段话:“法官必然要就那些呈现出强烈感情的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如果将自己的立场与唤起公众意识的社会潮流联系在一起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不想表现出隶属于任何一个派别的样子……”
法官也是人,有感情、有社会关系、有自己的认知,他如何避免自己沦为某种派别的喉舌与工具呢?当然需要体制性的支持,如果体制暂时还不支持,那他至少自己要明白:他作为法官,不应当过度听取任何一方的诉求而导致作出有明显偏向性的判决。
这种态度,本身就已经是黑暗中的一丝亮光了。我相信很多法官都有这样的觉悟,就算暂时没有,随着年岁渐长,终有一天也会有的。
说这些是因为看到了一桩难得的判决:
甘肃省庆阳市中院认为,宁县公安局作出的案涉行政处罚决定程序违法,认定事实的证据不足,依法应予以撤销。
说大白话就是:法院判决公安局的某个执法行为是违法行为。
什么执法行为呢?
2023年11月29日,庆阳市宁县盘克镇中心小学一年级学生领到新校服。该生的父亲邓建国发现,春秋季校服标签标注100%聚酯纤维,但手感异常。经送检,实际成分为聚酯纤维94.9%、氨纶5.1%;夏季校服棉含量仅31.8%,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35%。
显然,这是一位“较真”的父亲,他是我辈楷模。你可以不理解他,但他的这种较真行为实实在在为当地执法生态健康发展、为当地居民赢得了利益。所以你不该嘲笑他“出风头”。
这位父亲也不是没有通过合法途径反映问题,在多次向学校、市场监管部门反映无果后,12月1日,邓建国通过抖音发布质疑视频,累计获得25.1万次播放。他手持检测报告质问:“这样的校服怎么敢给孩子穿?”
就是这样一条视频,惹来了弥天大祸。
几天之后,校服供应商兆春服装厂以“订单被取消造成100万元损失”为由报案。宁县公安局网安大队在未核实校服质量问题的情况下,于13日以“寻衅滋事”对邓建国行政拘留7日。 实实在在地把他给关了七天。
就因为他合法反映问题无果之后被迫在网上反映问题(也是合法行为)……而实际上是当地网警认为他“闹事”造成了校服供应商订单取消……很显然,这次拘留偏向了商家——做了恶却还反咬一口的“商家”。
在被拘留七天之后又过了约630天,邓建国终于拿到了宁县公安局出具的撤销行政处罚决定书。
法院认为公安局存在三大违法之举:
未告知当事人陈述申辩权
在厂商报案前已提前介入调查(12月7日即制作询问笔录)
未证明视频发布与“公共场所秩序混乱”的因果关系
而在被拘留7天之后的630天里,他的生活彻底崩塌——2024年1月:妻子提出离婚,两个子女抚养权归女方;3月:邓建国被工作单位解除劳动合同;4月:被医院确诊抑郁症。
人未亡而家已散,实乃人间惨剧……
2.“寻衅滋事”到底是什么
我们总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同样的道理,网警也不是法外之警。
要求公民别在网上胡说八道,同样也应要求网警依法执法。
这是基本常识。 而在这个案例中,时年34岁的公民邓建国并没有“胡说八道”,而是有理有据,并且通过在网络进行舆论监督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
反倒是当地网警,程序违法、证据不足,把人关了七天,被法院判决违法,赔了邓建国三千两百多块钱……
邓建国也不知道,这三千两百多块钱到底能买回来什么……
而案件中关键的案由“寻衅滋事”再次引发法律界热议,这个罪名由于描述含糊,被认为赋予了基层执法机构巨大的自由裁量权,在他们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用这个罪名把公民拘留七天再说。
这种“威慑力”实在是太大了,有研究表明:每发生1起“不当执法”,会导致周边区域公民监督意愿下降42%。
也许这正是他们想要的“效果”。
但这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治国追求的效果。
3.要轻罪化,更要清罪化 当今法律界已有共识,普遍轻罪化,就是对于某些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犯罪行为,尽量用较轻的刑罚予以处理。
这种共识是有道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防范“轻罪重罚”“刑罚扩大”。
然而轻罪化的另一面,则是需要“清罪化”——将罪名与事实尽量一一对应,清清楚楚,做了什么错事,该受什么惩罚,让大家都一清二楚,这样谁也别不服,谁也别委屈。
可事实是,这很难做到。
因为基层执法者的法律素养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执法者不懂法的情况就是最大的问题。
这暴露的其实是“依法治国”这一宏伟目标依然任重道远,在很多偏远之地,基层执法者只是披着法律的外衣,正如此案所展现出来的事实:公安机关程序违法,他们的办案人员在内心深处就没有对于法律的敬畏、对公民的保护,而是一心想着“我应该偏袒谁”“我应该以什么大局为重”——损失了一百万元的校服供应商,成了事实上的“金主”,哪怕这个金主有错在先……
好歹法院还是清醒的,美中不足的是:对于始作俑者校服供应商未予判决、对于违法执法者未予惩罚。
理解,能做到这一步,已经难能可贵了。
再次向邓建国表示敬意,他是我们通往更美好的未来途中一点星星之火,他的家散了,但他的名字不会散。
现在回答上面那个问题:三千两百多块能买回什么?
能换来他在历史上的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