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从“有”到“优”

2025-07-12 17:00:37 民生周刊 作者:严碧华 字体:【

  有老人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做手工,有老人专注于练习书法……6月6日,记者走进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街道长者服务中心三层综合服务区,眼前的景象一片温馨。

  香蜜湖街道长者服务中心由深圳幸福健康产业集团运营,为老年人提供起居照料、衣物清洗和协助用餐、洗澡、如厕等细致入微的服务。

  记者从深圳市民政局了解到,深圳市从2020年起推动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发挥专业照护、服务转介、资源链接等作用,促进上下联动,推动供需衔接。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建成街道长者服务中心74家,覆盖69个街道,街道覆盖率达93%。


养老政策从“碎”到“整”,服务设施从“散”到“序”

  深圳是一座年轻和富有活力的超大型城市,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但深圳在养老服务方面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012年以来,深圳市养老服务政策从“碎片化”到“体系化”。2020年,颁布《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将养老服务纳入法治化轨道。逐步形成以《条例》为总纲,以《关于加快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意见》等若干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支撑、40多项规范性文件为配套的“1+N+X”多层次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从用地保障、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税费优惠、医疗支撑、人才扶持、产业促进等方面作出系统性、整体性制度安排,初步奠定了深圳养老服务保障的制度基石。

  养老政策从“碎”到“整”的同时,服务设施也从“散”到“序”。近年来,深圳市养老服务设施实现从“零星布局”到“规模发展”。“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四级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家门口”养老服务更加便利。

  在此基础上,养老服务从“政府兜底保障”到“社会多元供给”,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供给格局。


巩固居家养老基础作用,强化社区养老依托作用

  居家养老,是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传统习惯和普遍愿望。

  为做好居家养老服务,深圳开展了两轮老年人口现状和养老服务需求基线调查,在国家16项基本养老服务基础上,精准回应老年人高频需求,增加兜底保障、社会保障、服务供给和健康支持等服务,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增至27项。

  具体工作中,深圳市加强特困老人关爱探访,推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创新家庭照护者培训,落实居家养老服务补助,扩大敬老优待范围,不断优化传统适老化改造。

  以适老化改造为例,2020年以来,深圳市共计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1.6万余户,同时创新推动智能适老化改造活动。深圳市民政局开展的“2024年智能居家适老化改造消费提升专项活动”,参与的户籍老年人家庭超过1.6万户,带动全市智能适老化产品销售额2.5亿元,在政策创制、模式创新以及技术支撑方面打造了适老化改造以旧换新的“深圳样板”。

  2025年,深圳计划用好5000万元超长期国债,发挥财政资金补贴30%的杠杆作用,拟撬动适老化产品销售额达到1.6亿元。鼓励企业将“专业化”“集成化”“模块化”“定制化”的适老化产品解决方案加入产品清单,打造智能居家适老化改造2.0版。

  部分老人居家养老有困难,需要充分发挥社区依托作用。

  深圳市出台并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质量评价规范》,明确了社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基准线。

  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深圳加强了长者助餐工作。通过“老人支付一点、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的方式,实现长者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并重点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就餐需求。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深圳扶持培育10多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品牌企业,并积极探索“物业+养老”服务模式。


不断提升机构养老能力,发挥专业支撑作用

  社区养老离不开专业机构。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深圳市共有83家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床位数14415张,10多年间养老机构数量增幅达173%,养老床位增幅达186%。

  在大幅增加养老机构数量的同时,深圳不断提升机构养老能力,发挥专业支撑作用。

  首先是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深圳市于2018年启动运营深圳市养老护理院,建成全国首家“新型事业单位”模式养老机构,除承担政府兜底保障职能,为户籍重度失能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外,从2020年起已全成本定价面向社会分批开放市场化床位,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2024年新修订《深圳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配置公办养老机构床位资源,夯实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基础。

  同时,推动养老机构和床位建设提质升级。以星级评定为抓手,推动33家养老机构先后获得省级星级评定,占总数的40%。加强残疾、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着力增加护理型床位供给。目前,深圳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有13062张,占比90%,远高于“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55%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此外,积极拓展智能场景。推进深圳市养老护理院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方面的试点工作。打造技术创新和应用孵化平台,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外骨骼等高科技解决方案试点应用,开拓智慧药房、智能化陪伴机器人、智慧康养等创新应用场景。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4期、7月7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形成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格局(主题)深圳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从“有”到“优”》

  (责任编辑:罗芳菲)

人员查询

深圳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从“有”到“优”

  有老人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做手工,有老人专注于练习书法……6月6日,记者走进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街道长者服务中心三层综合服务区,眼前的景象一片温馨。

  香蜜湖街道长者服务中心由深圳幸福健康产业集团运营,为老年人提供起居照料、衣物清洗和协助用餐、洗澡、如厕等细致入微的服务。

  记者从深圳市民政局了解到,深圳市从2020年起推动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发挥专业照护、服务转介、资源链接等作用,促进上下联动,推动供需衔接。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建成街道长者服务中心74家,覆盖69个街道,街道覆盖率达93%。


养老政策从“碎”到“整”,服务设施从“散”到“序”

  深圳是一座年轻和富有活力的超大型城市,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但深圳在养老服务方面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012年以来,深圳市养老服务政策从“碎片化”到“体系化”。2020年,颁布《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将养老服务纳入法治化轨道。逐步形成以《条例》为总纲,以《关于加快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意见》等若干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支撑、40多项规范性文件为配套的“1+N+X”多层次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从用地保障、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税费优惠、医疗支撑、人才扶持、产业促进等方面作出系统性、整体性制度安排,初步奠定了深圳养老服务保障的制度基石。

  养老政策从“碎”到“整”的同时,服务设施也从“散”到“序”。近年来,深圳市养老服务设施实现从“零星布局”到“规模发展”。“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四级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家门口”养老服务更加便利。

  在此基础上,养老服务从“政府兜底保障”到“社会多元供给”,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供给格局。


巩固居家养老基础作用,强化社区养老依托作用

  居家养老,是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传统习惯和普遍愿望。

  为做好居家养老服务,深圳开展了两轮老年人口现状和养老服务需求基线调查,在国家16项基本养老服务基础上,精准回应老年人高频需求,增加兜底保障、社会保障、服务供给和健康支持等服务,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增至27项。

  具体工作中,深圳市加强特困老人关爱探访,推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试点,创新家庭照护者培训,落实居家养老服务补助,扩大敬老优待范围,不断优化传统适老化改造。

  以适老化改造为例,2020年以来,深圳市共计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1.6万余户,同时创新推动智能适老化改造活动。深圳市民政局开展的“2024年智能居家适老化改造消费提升专项活动”,参与的户籍老年人家庭超过1.6万户,带动全市智能适老化产品销售额2.5亿元,在政策创制、模式创新以及技术支撑方面打造了适老化改造以旧换新的“深圳样板”。

  2025年,深圳计划用好5000万元超长期国债,发挥财政资金补贴30%的杠杆作用,拟撬动适老化产品销售额达到1.6亿元。鼓励企业将“专业化”“集成化”“模块化”“定制化”的适老化产品解决方案加入产品清单,打造智能居家适老化改造2.0版。

  部分老人居家养老有困难,需要充分发挥社区依托作用。

  深圳市出台并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质量评价规范》,明确了社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基准线。

  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深圳加强了长者助餐工作。通过“老人支付一点、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的方式,实现长者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并重点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就餐需求。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深圳扶持培育10多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品牌企业,并积极探索“物业+养老”服务模式。


不断提升机构养老能力,发挥专业支撑作用

  社区养老离不开专业机构。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深圳市共有83家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床位数14415张,10多年间养老机构数量增幅达173%,养老床位增幅达186%。

  在大幅增加养老机构数量的同时,深圳不断提升机构养老能力,发挥专业支撑作用。

  首先是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深圳市于2018年启动运营深圳市养老护理院,建成全国首家“新型事业单位”模式养老机构,除承担政府兜底保障职能,为户籍重度失能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外,从2020年起已全成本定价面向社会分批开放市场化床位,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2024年新修订《深圳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轮候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配置公办养老机构床位资源,夯实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基础。

  同时,推动养老机构和床位建设提质升级。以星级评定为抓手,推动33家养老机构先后获得省级星级评定,占总数的40%。加强残疾、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着力增加护理型床位供给。目前,深圳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有13062张,占比90%,远高于“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55%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此外,积极拓展智能场景。推进深圳市养老护理院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方面的试点工作。打造技术创新和应用孵化平台,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外骨骼等高科技解决方案试点应用,开拓智慧药房、智能化陪伴机器人、智慧康养等创新应用场景。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4期、7月7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形成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格局(主题)深圳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从“有”到“优”》

  (责任编辑:罗芳菲)


责任编辑:严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