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添加只是个误会?
零添加食品近年来成为健康饮食的代名词,但当一个品牌的商标名直接带上“0”时,消费者难免将其与“无添加”画等号。近日,有媒体将13款宣称零添加酱油送检,12款检出镉,7款检出总砷。虽未超国标,却让消费者炸了锅:“不是零添加吗?” 最早布局零添加概念并推出产品的千禾在检测结果公布后,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有网友表示,“千禾0”只是一个商标,并不意味着“零添加”。记者20日咨询了千禾客服,并致电千禾味业公开电话,得到的回应均表示:御藏本酿这款产品是零添加;“千禾0”确实是注册商标,是千禾旗下的中高端产品的品牌标识,主要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 疑惑“千禾0”是不是零添加?千禾回应 20日,记者在某购物平台千禾官方旗舰店,搜索到这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500mL装为16.2元/瓶,购物页面显示已售1000+,从瓶身来看,有“千禾0”的字样,其中数字0大而醒目。包装上并无“零添加”字样,但有“千禾0”的字样。 那么,御藏本酿瓶身上的“千禾0”是不是零添加的意思? 记者后台咨询客服,客服表示该款商品零添加。此外,对于“千禾0”商标注册的问题,客服表示,“千禾0”确实是注册商标,是千禾旗下的中高端产品的品牌标识,主要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客服表示,有千禾0标志的系列产品的配料表,仅使用常见的食品原料生产,甚至连酵母抽提物都不添加。 对于新闻提及该款产品有镉存在的内容,客服也表示,GB2762明确规定大豆、小麦、食用盐的镉含量应分别小于等于0.2mg/kg、0.1mg/kg、0.5mg/kg,公司严格按照该标准采购,严格落实了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产品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 随后,记者又以投资者身份,咨询了千禾味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证券部一位工作人员回应称,千禾在2008年就推出零添加产品,“千禾0”是千禾旗下的中高端产品的品牌标识,主要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千禾的御藏本酿380天酱油不含添加剂,也不含酵母抽提物。 不过,此前也有媒体就“御藏本酿是否是零添加产品”采访千禾方面,没有得到正面回复,表示可自己根据配料表判断。 梳理千禾味业已布局“零添加”近20年 记者梳理发现,千禾味业布局“零添加”概念较早,在2007年,就曾提出相关概念,并在2008年就推出零添加产品,围绕“零添加”概念注册一系列商标。 天眼查显示,千禾味业商标信息有327个。“千禾零”“千禾零添加”“千禾零味素”等商标有9条。“千禾0”有33条结果,“千禾0本味”、“千禾0”显示注册成功,另有数条“千禾0”处于驳回复审中。此外,“千禾0”注册分类包含了广告销售及方便食品,据此次媒体报道,调料品的商标涉及的核心类别是30类方便食品,包括咖啡糖米面制品以及调料品;注册商标时申请的群组受商标法保护可以使用该商标,未申请的群组则不能使用该商标,因此注册商标时群组选择对企业十分重要。35类商标是为更好进行广告宣传,以及在线上平台销售、加盟连锁、市场营销等。 千禾味业曾因“零添加”概念一度业绩暴增,并被称为“酱油黑马”,如今却因“零添加”陷入风波。 而消费者对“零添加”热情减退效应已经传递到了各调味企业的业绩上。据财报,2024年前三季度,千禾味业营业收入22.88亿元,同比下降1.9%;归母净利润3.52亿元,同比下降9.2%。分产品来看,千禾味业最主要的两大产品酱油和食醋均下滑,前三季度酱油产品收入减少2.44%,食醋收入减少10.41%。 释疑没有国家标准背书的“零添加”只是噱头 就此事件,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易旭向记者表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十条,禁止使用“欺骗性”标志。若“0”在注册时未明确承诺“零添加”,仅作为图形标识注册,则法律风险较低,但若司法或行政部门认定“0”具有暗示“无添加”功能,则可能构成违法。具体而言,需核查商标注册申请书、初审公告及实际使用场景中“0”的宣传意图。例如,若官网、广告中将“千禾0”与“零添加”捆绑宣传,则可能构成商标法意义上的“欺骗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一条明确禁止食品标签存在“虚假内容”。“零添加”需严格对应《GB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若产品含防腐剂(如苯甲酸钠)或甜味剂,则不得标注“零添加”,镉、砷限量依据《GB2762-2021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假设检测值均在限值内(如镉≤0.1mg/kg、总砷≤0.5mg/kg),则不构成违法;若个别产品超标,则面临罚款、停产整顿等处罚(《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千禾产品未直接标注“零添加”,但通过“千禾0”强化“0”概念,或伴随“零添加”宣传使用,则可能被认定为“搭便车”式营销,可能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诱导消费者作出虚假意思表示”,面临民事诉讼索赔。 易旭表示,建议企业首先立即主动公示所有产品的详细检测数据,对比国家标准并标注合规性结论。其次修改包装,弱化“0”的显著性,或在显著位置增加辅助说明(如“本产品符合GB2760标准,未使用防腐剂”),避免在酱油主视觉区单独使用“0”“无糖”“纯天然”等易引发联想的符号。再次强化供应链质量控制,对大豆、水、盐等核心原料实施供应商分级管理,要求提供重金属检测报告,确保添加剂使用可追溯,防范“隐性添加”风险。最后委托国家级检测机构(如中国检科院)进行年度抽检,并在官网公示结果,重建消费者的信任。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则表示,企业所谓的“零添加”概念,在没有国家标准背书的情况下,就是一种噱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在对类似“零添加”、“无添加”这类标签加强管理。2020年8月发布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新规范,“零添加”“特供”“特制”“特需”等词语都不允许出现在食品标识上。 |
国家主席习近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