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率领中央政府和远东地方的大批官员,出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中心,向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的塑像和墓地献花。
这是谁?这是沙皇时代的远东总督,正是在他的操盘下,清政府在1858年签下了《瑷珲条约》。这份条约让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一个法国,七个韩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割地。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特意把穆拉维约夫的遗骨从巴黎迁葬到海参崴,还在墓地上竖立塑像。塑像刻画的他手里握着的,正是《瑷珲条约》。那一刻,俄罗斯要传达的意思很清楚:这是我们的英雄,这是我们的土地。沙皇当年因他的“功劳”赐爵,今天的俄罗斯则用塑像和庆典延续记忆。
更刺眼的是,这不是一场冷清的内部仪式,而是一场高调的“建城152周年庆典”。梅德韦杰夫献花后与市民谈笑,甚至还收下了印着穆拉维约夫头像的纪念章。官方媒体毫不掩饰地歌颂,说他帮助俄罗斯“收回了”大片远东土地。所谓“收回”,在我们看来,就是公然庆祝侵占。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巴罗夫斯克等远东城市,最近十多年里陆续竖起了穆拉维约夫的雕像。这些城市恰好都紧邻中国边境。要问为什么?答案很清楚:这是象征性的宣示,把强取豪夺写成英雄史诗,把不平等条约塑造成国家荣光。
而最让人心凉的是,据现场报道,当时还有不少中国游客跑去围观,有的甚至跟着喊“乌拉”。想想看,这是什么样的荒诞剧?别人庆祝拿走了我们的土地,我们却在场边鼓掌喝彩。这不是爱国主义,而是记忆的麻醉,是历史感的丧失。
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早已把《瑷珲条约》列入不平等条约的清单,提醒后人那段国耻。但今天的现实是,俄罗斯用献花、塑像、庆典巩固他们的叙事,而我们却习惯性回避,甚至有人把这一幕当作“旅游节目”。失去的不只是土地,还有记忆和尊严。
边界问题已经被官方宣布“彻底解决”,但历史并不会因此消失。土地不会因为喊口号归来,正义不会因为沉默兑现。我们真正该做的,不是跟着喊“乌拉”,而是反问自己:为什么当年会丢地?为什么我们允许侵占被写成“收回”?为什么别人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庆祝,而我们只能在沉默里装作看不见?
当梅德韦杰夫在海参崴献花的时候,他祭奠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俄罗斯扩张的成功史。他们在提醒世界:这是他们的胜利。而我们若是忘记了这段历史,那才是新的失败。
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远去,但历史的记忆不能远去。如果有一天连记忆都没了,那才是真正的国耻。
责任编辑:蔡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