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伊朗驻俄罗斯大使卡泽姆·贾拉利用俄语如是说:“如今的伊朗正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在西方政府的支持和国际组织的不作为下,遭遇来自外部的侵略性攻击……艰难时期终将过去,而伊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现在与我们站在一起的人,以及那些无所作为、冷眼旁观的人。”
这番言论看似是面向整个国际社会发出的感慨,但结合使用俄语、当下伊朗的处境、以及克里姆林宫近来的沉默态度,有理由让人相信,其矛头就是直指俄罗斯。

就在前一天,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与伊朗外长阿拉格齐通电话,然而,拉夫罗夫仅仅是以“谴责以色列侵犯主权”这样不痛不痒的外交辞令来应付,丝毫没有展现出实质性的支持态度。
伊朗的愤怒并非毫无缘由。就在四个月前,也就是2025年4月,普京刚刚签署了《俄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这份被西方媒体称为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条约,白纸黑字地明确规定:“一方遭受侵略时,另一方不得援助侵略者,并应协助解决分歧。”该条约还承诺,两国将在安全防务、能源、本币结算等多个关键领域展开深入合作,甚至对两国情报机构“在单独协议框架内开展互动”也作出了规定。原本,伊朗方面满心期待这份条约能够成为两国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外部威胁的坚实保障。
然而,现实却给了伊朗沉重的一击。当以色列的导弹无情地落在伊朗的核设施和居民区时,俄罗斯的一系列表现却让德黑兰大失所望,心寒不已。
在行动上,俄罗斯仅仅停留在口头谴责层面,实际行动几乎为零。俄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拉夫列夫公开宣称:“战略伙伴关系不等于派兵援伊”,甚至还反问:“你在乌克兰前线见过伊朗士兵吗?”这种言论无疑是在为俄罗斯的不作为寻找借口,完全忽视了条约中所承诺的安全协作精神。
在武器交易方面,俄罗斯也尽显功利。伊朗急需的防空系统,俄方却暗示需要花钱购买,全然不顾条约中明确的“安全协作”条款。这与2022年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依赖伊朗无人机救急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初的急切需求与如今的冷漠态度,实在是让人唏嘘。
此外,两国之间的历史裂痕也在此时浮出水面。叙利亚阿萨德政权曾面临严重危机,在政权垮台的风险下,俄伊双方却互相指责对方“甩锅”。伊朗前官员愤怒地斥责俄罗斯应对失败负有责任,而俄媒则反唇相讥,称“叙利亚是伊朗的核心利益区,与俄无关”。这种互相推诿责任的行为,无疑严重损害了两国之间的信任基础,使得原本就紧张的关系雪上加霜。
俄罗斯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冷漠,倒也不难理解。
当前,俄乌冲突正处于关键的胶着阶段,俄军面临着兵力补充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显然也是自顾不暇,分身乏术。更别提能为伊朗提供实质性的军事支持了。
在中东,俄罗斯的伙伴不仅仅只有伊朗。沙特、阿联酋等阿拉伯国家同样是俄罗斯在中东地区重要的合作对象。如果俄罗斯全力支持伊朗对抗美以同盟,极有可能引发中东地区更为严重的阵营对立,这将对俄罗斯与海湾国家的能源及投资合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早在签约时,俄副外长鲁登科就明确划清界限,表示“俄伊未建立军事同盟”,这无疑表明了俄罗斯在中东问题上的谨慎态度。
同时,在俄乌冲突陷入僵局的背景下,普京政府正试图寻求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特朗普近期对普京释放出“私交示好”的信号,而对伊朗却态度强硬,勒令其“无条件投降”。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若为伊朗强出头,无疑是主动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这显然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所以,克里姆林宫的沉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对华盛顿的一种无声妥协。
贾拉利的俄语控诉,或许能够在伊朗国内激起民众的反俄情绪,但却难以改变残酷的现实格局。伊朗人通过这次事件,看清了俄罗斯在关键时刻的沉默态度,而莫斯科在国际政治的棋盘上,始终将利益作为最重要的筹码,这就是冰冷的地缘政治现实。
责任编辑:梁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