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动粮食单产提升 端稳端牢中国饭碗|14年,只为一粒旱碱麦种

2025-07-03 11:18:50 河北日报客户端 作者: 字体:【

       芒种时节,遍地金黄。6月5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北的旱碱麦基地,微风拂过,金色麦浪如波涛般起伏,发出沙沙的声响,后仙庄村旱碱麦即将迎来开镰收割的时刻。

       望着翻涌的麦浪,黄丙欣难掩激动,他快步走进麦田深处,小心翼翼地掐下一穗沉甸甸的麦穗数了起来:“1、2、3、4、5、6、7……这块麦田预计亩产近千斤。”旱碱麦能有这样的种植表现,黄丙欣既兴奋又欣慰,因为这片盐碱旱田,多年以来小麦亩产仅有四五百斤。


 

6月5日,黄丙欣来到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查看“泊麦7号”的种植表现。


       今年61岁的黄丙欣是泊头市王武镇东官道村人,他既是一位农民,又是一位育种人。高中毕业后,黄丙欣前往农科院校学习育种,学成后回到家开始搞茄子育种,培育出20多个茄子新品种。

       与大田作物相比,茄子的种植面积毕竟要小很多。“在我心里,搞茄子育种没有搞大田作物育种对社会贡献大。”黄丙欣笑着说,自2004年开始,他由茄子育种转至大田作物育种,主要培育小麦、玉米新品种。


 

6月5日,黄丙欣(右)来到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查看“泊麦7号”长势。看着当地百姓丰收在望的喜悦神情,黄丙欣感到无比欣慰。

       后仙庄村北的300亩旱碱麦基地,种植了黄丙欣培育的旱碱麦品种——泊麦7号。“该品种最大特点抗旱、耐盐碱。”黄丙欣介绍,当年培育“泊麦7号”时,沧州很多地方水利条件欠缺,浇地是个难题,因此当年就把节水、抗旱、耐盐碱作为育种的首要目标,而且为培育“泊麦7号”,耗时14年。

       把小麦种到盐碱地中,看哪株不死留下来,再进行抗旱试验;搭起大棚模拟极端干旱天气,看哪株小麦旱不死就把它留下来……”黄丙欣讲述育种流程,如此反反复复试验,像呵护婴儿般侍弄每一株小麦生长,最终从3600个小麦杂交组合中,选育成功“泊麦7号”这个抗旱、耐盐碱的品种。

       2018年,“泊麦7号”经河北省审定后,迅速在环渤海地区的沧州、唐山、滨州、东营等地推广开来。该品种实际表现如何?在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2024年,趁着在黄骅参加旱碱麦研讨会的间隙,黄丙欣联系了“泊麦7号”总代理,想看一下“泊麦7号”实打实收的表现。经接洽,齐家务镇后北村的一块“一水不浇”的旱碱麦田成为测产田。

     “测产当天,邀请了省市农业专家以及各级新闻媒体。”“泊麦7号”黄骅总代理王玉良回忆,经过实打实收测产,“泊麦7号”以亩产561.57公斤的成绩刷新当地旱碱麦产量新高,这一成绩令在场的专家称奇。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泊麦7号”已在环渤海地区推广种植面积达160万亩,同时被河北省种子总站认定为“河北省适宜生态区五大推荐品种”之一,成功入选“2025年度河北省农业主导品种”。


 

6月5日,黄丙欣来到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查看“泊麦7号”的种植表现。


       包括“泊麦7号”在内,目前黄丙欣已培育出小麦新品种3个、玉米新品种12个。正是因为黄丙欣在育种方面的突出贡献,他先后荣获全国科普兴村先进个人、河北省科普事业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优质的种子,能让贫瘠的盐碱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蜕变为丰收的“粮仓”。站在金色的麦田间,望着当地百姓丰收在望的喜悦神情,黄丙欣的脸上再次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人员查询

持续推动粮食单产提升 端稳端牢中国饭碗|14年,只为一粒旱碱麦种

       芒种时节,遍地金黄。6月5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北的旱碱麦基地,微风拂过,金色麦浪如波涛般起伏,发出沙沙的声响,后仙庄村旱碱麦即将迎来开镰收割的时刻。

       望着翻涌的麦浪,黄丙欣难掩激动,他快步走进麦田深处,小心翼翼地掐下一穗沉甸甸的麦穗数了起来:“1、2、3、4、5、6、7……这块麦田预计亩产近千斤。”旱碱麦能有这样的种植表现,黄丙欣既兴奋又欣慰,因为这片盐碱旱田,多年以来小麦亩产仅有四五百斤。


 

6月5日,黄丙欣来到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查看“泊麦7号”的种植表现。


       今年61岁的黄丙欣是泊头市王武镇东官道村人,他既是一位农民,又是一位育种人。高中毕业后,黄丙欣前往农科院校学习育种,学成后回到家开始搞茄子育种,培育出20多个茄子新品种。

       与大田作物相比,茄子的种植面积毕竟要小很多。“在我心里,搞茄子育种没有搞大田作物育种对社会贡献大。”黄丙欣笑着说,自2004年开始,他由茄子育种转至大田作物育种,主要培育小麦、玉米新品种。


 

6月5日,黄丙欣(右)来到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查看“泊麦7号”长势。看着当地百姓丰收在望的喜悦神情,黄丙欣感到无比欣慰。

       后仙庄村北的300亩旱碱麦基地,种植了黄丙欣培育的旱碱麦品种——泊麦7号。“该品种最大特点抗旱、耐盐碱。”黄丙欣介绍,当年培育“泊麦7号”时,沧州很多地方水利条件欠缺,浇地是个难题,因此当年就把节水、抗旱、耐盐碱作为育种的首要目标,而且为培育“泊麦7号”,耗时14年。

       把小麦种到盐碱地中,看哪株不死留下来,再进行抗旱试验;搭起大棚模拟极端干旱天气,看哪株小麦旱不死就把它留下来……”黄丙欣讲述育种流程,如此反反复复试验,像呵护婴儿般侍弄每一株小麦生长,最终从3600个小麦杂交组合中,选育成功“泊麦7号”这个抗旱、耐盐碱的品种。

       2018年,“泊麦7号”经河北省审定后,迅速在环渤海地区的沧州、唐山、滨州、东营等地推广开来。该品种实际表现如何?在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2024年,趁着在黄骅参加旱碱麦研讨会的间隙,黄丙欣联系了“泊麦7号”总代理,想看一下“泊麦7号”实打实收的表现。经接洽,齐家务镇后北村的一块“一水不浇”的旱碱麦田成为测产田。

     “测产当天,邀请了省市农业专家以及各级新闻媒体。”“泊麦7号”黄骅总代理王玉良回忆,经过实打实收测产,“泊麦7号”以亩产561.57公斤的成绩刷新当地旱碱麦产量新高,这一成绩令在场的专家称奇。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泊麦7号”已在环渤海地区推广种植面积达160万亩,同时被河北省种子总站认定为“河北省适宜生态区五大推荐品种”之一,成功入选“2025年度河北省农业主导品种”。


 

6月5日,黄丙欣来到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查看“泊麦7号”的种植表现。


       包括“泊麦7号”在内,目前黄丙欣已培育出小麦新品种3个、玉米新品种12个。正是因为黄丙欣在育种方面的突出贡献,他先后荣获全国科普兴村先进个人、河北省科普事业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优质的种子,能让贫瘠的盐碱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蜕变为丰收的“粮仓”。站在金色的麦田间,望着当地百姓丰收在望的喜悦神情,黄丙欣的脸上再次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