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起国名霸气——二千年沿用至今
秦始皇,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抗击匈奴......
桩桩件件,无一不彰显着他的卓越功绩,称为“千古一帝”亦不遑多让。
与丰功伟绩同在的,同样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其自创“皇帝”之称。
秦朝之前,中国最高统治者通常称为“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商纣王、“三皇”、“五帝”等。
公元221年,嬴政统一全国,自认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就连三皇五帝也无法与之比肩,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则“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嬴政在和大臣们多番讨论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二者兼用,合为“皇帝”,以此彰显自己的尊贵。
又因立志做万世永传的朝代,故称始皇帝,是为“秦始皇”。
据传,秦始皇不仅自创“皇帝”之称,而且今天我们常说的“中华”,亦出自秦始皇之口。
说起中华,或许有人会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种简称。其实,“中华”的历史由来已久。
“中华”一词,目前可见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天文方面,“东藩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所谓四辅也。”(《天文经星·中宫》)。
古代华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中华,指的是我国全境,该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积淀方面。
中华,古称华夏,分为许多部落,活跃于黄河中下游。自黄帝时,统一为华夏部落联盟。比较著名的中华人文始祖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
其中,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辞海》说:“我国古时多就黄河流域建都,因此称其曰中华。中者,居四方之中也。华者,具有文化之民族,服装华美者也。其后,疆域日广,凡其所属,皆称中华,亦称中国。后来,中华逐渐成为我国的称号。”
其实,“中华”两字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出现,在三皇五帝时期,“中”,是指中原黄河、洛水所覆盖的区域,因为处于大陆中心,被称为“中”。
“华”,是指华胥,是一位居住在华山之西,今西安蓝田华胥镇的女首领。
《列子·黄帝》载,华胥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也是黄帝与炎帝的直系远祖。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从她这里一脉相承的,因此也被誉为“人祖”。
“中”和“华”,起初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字,一个代表着地域,一个指向了民族起源。
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不仅自创“皇帝”称呼,同时也为自己的大一统国家取名“中华”。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经久融合而成。
中原地区,在先秦时,主要指黄河中下游流域一带。
秦人先祖是中原华夏西迁的一支。考古发现,早期秦文化有东方色彩。学术界主流思想认为,秦人来自东方,而成于西方。舜赐姓嬴氏。秦景公大墓的发掘,也证明秦人乃华夏族裔。其中,一个编磬上铭文:"高阳有灵,四方以鼐”。帝颛顼号高阳一一秦人奉为始祖,是黄帝的孙子。这同《史记》的记载,是一致的。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甘肃西汉水上游盐官一带。秦人东周前历代王墓,均在礼县。秦国自称夏子,把异族称为真子。秦代统一全国,开展对外交通,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往往称中国人为“秦人”。
因此,秦始皇从“天下之中”里,取一“中”字。
此外,周朝时期,秦国地理位置距离政治中心较为偏远,所以春秋战国时常被人看做蛮狄。
也就是说,当时只有地理位置和血脉结合,才能被称之为华夏。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自然要改变这一说法。因为,秦人先祖原本华夏族裔,加之经过春秋战国的纷乱,各国血脉早已交融。事实上,并无华夏、蛮夷之分。
因此,秦始皇便取“华”字,与“中”相合,称为“中华”,其后历经二千多年而未改。
尤其是秦始皇推行的车同轨、书同文、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改革和建设,既为中华文明注入了强有力的传承基因,又影响深远至今,使民族凝聚力、认同感生生不息,与日俱增。
关于中华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
据说,宝鸡有一天台山,山上有一奇峰叫天柱峰。这峰上有一个莲花顶,可以跟随日出日落的光影,变化形成各种奇观。因此,被誉为“三味生奇花”。
这“三味生奇花”,有一传说。
当年,天地为了选取人间帝王,对所有的部落首领下达诏令。 “如果谁能一夜之间,建造一座天梯,并在茫茫大海之中长出石莲,便封谁做人间帝王,统管天下大事。”
后来,炎帝一夜之间创造了天柱峰,和“三味生奇花”的莲花顶。因此,称为人间帝王。之后遍尝百草,因误吃毒草,在莲花峰底不幸身亡。
后人为了纪念炎帝,便以“三味生奇花”为名,将天台山莲花顶称之为“中华”。古代,“花”和“华”相通。
炎帝所留下的“中华”,也成了中国的代称。
不过,这种说法,神话色彩较浓,并无太多史料作证。
汉朝,盛行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将“中华”与天象结合。《天文经星·中宫》有了前文关于“中华”一词的史料记载:“东藩四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
唐朝,“中华”一词正式出现在了国家法律文书之中,《唐律疏议》记载“中华者,中国也。”
元末明初,朱元璋北伐时发布《喻中原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
此时的“中华”,是相对于“塞外”而言,即指中原各族人民,也为华夏大地。
1902年,梁启超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此,中国56个民族统称“中华”,同舟共济,砥砺前行。
时至今日,“中华”早已熔铸于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
它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亦是今时中华复兴之自豪。
生于华夏,长与中华,我们是炎黄子孙,是中国儿女。
我们深爱着这片以先辈血泪熔铸的祖国大地,并为光明的未来,不懈奋斗着。
此生无悔入中华,来世还做华夏人!(作者梁辰系社情民意观察网总编辑)
国家主席习近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